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关论文【2篇】

京叶文秘网 发表于2023-02-27 09:25:11 本文已影响

教育:汉语词语教育: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关论文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关论文2篇

第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关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市地:滨州

论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语】。简单的话语,精辟的道理,一语惊醒国中人——中国必须对外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富民强国之路。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管理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力量决定整个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模式,国家仅对经济行为进行综合宏观调控,不进行直接干预和影响,一切行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简要地说就是政府制定规则,依法行政。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政府制定法律大家遵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经济活动是靠契约连接在一起的。有了信用和契约,社会才能成为一个联系紧密、运转有序的有机整体。市场经济是理性、缜密经济。社会主义本来就要求是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是理性的。市场经济还是民主和开放的经济。民主化尤其是企业有效的结构治理的基础。对外开放是经济市场化之大势所趋,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特征,才能把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伟大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

市场经济有多种模式,我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早在1970、1980年代,以邓小平先生为首的先辈就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起点,引导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主编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所主任林达光时与林达光的对话中提到: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吸收了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并形成了更为成熟和规范的提法:社会主义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决议》提出的这个观点,相对于排斥市场调节,只承认计划经济的传统观点,是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一大历史进步。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同历史决议中的提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在《决定》中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决定》我们已经看到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已经确立。《决定》还同时确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种制度性变革使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与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就业制度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劳动者要通过市场自主择业,企业要通过市场自主用工,劳动者无论在何种性质的企业就业,都应该得到大体相等的劳动报酬,否则,劳动力就要流动,这就要求全社会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分配消费资料。这样,消费资料的分配在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同依据和标准就不存在了,其逻辑的必然结果或者都是按劳分配,或者都不是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再把按劳分配说成是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原则,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原则,就与现实不符了。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纯粹的公有制企业将越来越少,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消费资料是按何种原则进行分配呢?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资料中,哪些是按劳分配的?哪些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这也是一个没有必要区分也根本无法区分的问题。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并不是看企业的性质和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而是首先看这个企业能给他多少工资。如果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能够得到比在公有制企业就业高得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会心甘情愿地抛弃“主人”名份而去扮演雇佣劳动者的角色。这种情况,现已不是个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把按劳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的优越性来看待,只能对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的市场化改革设置理论障碍。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里发展市场经济。

在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只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是因为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优势结合了起来,互相补充与制衡,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这种结合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伟大的设计。我们看看邓小平先生的这段表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细细品味这段意味深长的话,再看看我们今天对市场经济的主张,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既然“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就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就没有意识形态的标准之争,他没有专利,属于全人类共有,就看你愿不愿意加入而已。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他实事求是,看到了历史的这一需要,表达了这一需要,实现了这一需要,这才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也有风险。市场经济内含着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共产党人可以理解和包容它,但它却不肯反过来包容共产党的价值体系,它会催生出许多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还会渗透到共产党内,催生出消极腐败现象,内外结合使共产党变质。

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参与、干预和主导的成分占了经济总量的30%左右,其中最典型的要算全国各地的开发区,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占据最好的地盘、资源、业态、环境和市场等,并利用权力随心所欲地在疯狂的“招商引资”活动中慷权力之慨、慷政策之慨、慷资源之慨、慷市场之慨,尤其对外商外资更是倾力“优惠”。更可笑的是,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堪称“世界之最”,其数量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空前绝后”,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和目瞪口呆。在中央政府痛下决心清理前达到了近万家,清理整顿取消了7000多家,现在还剩2000多家。而全国各地开发区的“管委会”究竟是什么性质?是政府的?还是行业管理委员会?抑或是中介组织?谁也说不清,因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该组织无处不在,的确耐人寻味。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成分,势必决定国营和民营以及外商之间的相互博弈,由于政府手握大权,就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1: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对三方都平等时,将会“相安无事”;2:对政府一方有利时,政府就会“装聋作哑”;3:对民营和外商有利时,政府就会想方设法修改游戏规则;4:如果只对民营一方无利时,有可能“不闻不问”,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艰难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这是不是很矛盾呢?是很矛盾,但现实本身就是这样的。对立面的统一,双方互相排斥着,但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排斥掉,也就拆掉了自己赖以存身的依据,二者实际上又是互相依存的。

再次,在社会主义中,共产党的领导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领导,同时也是社会经济过程的领导,它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优势,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但却经常被人忽视的经济职能。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更充分地发展了的人性,必须是具有了新的价值体系的人,有了这种价值体系,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做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职能,调节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不只是私有制才有商品经济,公有制也有商品经济;不只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市场经济。那种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相融,要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取消公有制,要保持公有制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难看出,其一,只有坚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发展前途。其二,既要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也要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就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市场经济的优劣,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不良作用的发挥,使其运作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既定改革原则,把所有制改革当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社会主义不但要搞市场经济,而且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应该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问题,即不仅要看到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可能性,还要看到这种结合的条件性、历史性,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的调节机制,它是通过激发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调节的,它既刺激着人们通过合理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也刺激着人们通过各种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手段追求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利益。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损益型的调节机制,是通过市场主体有的得益、赢利而致富及有的亏损、失利而贫穷的机制来调节的。它所强调的平等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是通过牺牲结果上的平等来获得效益和效率的。因此,它会不断扩大人们之间在拥有财富上的差距,造成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社会集团之间的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在部分资源被浪费、被牺牲的社会成本基础上实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自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双重性的。它在把人从各种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同时,使人的这种独立性深深陷入到对物的依赖之中。人的价值要通过商品、货币、物的价值表现出来,还会严重地损害和扭曲人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上述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价值追求相矛盾的。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并不是完全绝对地被动和受人摆布的,它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整个社会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会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影响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一旦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就会以一种不随当事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实际上,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问题中就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我们遇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之间的关系;在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遇到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我们还只能说在思想上理论上初步认识到了,在实践上也做出了初步成功的尝试,至于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长期的创造性探索和努力。我们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历史地位,既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否定我们今天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不能用我们今天的实践和理论去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从人类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终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永恒论、万岁论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符合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在20世纪的演变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梁守民:《再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

周克任 :《经济评论 》 199903 第22~24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1979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W.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原刊载于《实事求是》1996年第2期)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第二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关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

1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 关于思想政治课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3 论当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4 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政策面临的挑战
5 我国现行福利体系利弊评说
6 对当前贫富差距的思考
7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难的经济学思考
8 农村土地承包经济权的若干问题探讨
9 关于城市阶层划分的问题
10 国企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1 浅析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
12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13 西部大开发新思路
14 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5 山区农业市场化过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
16 教育产业化问题探析
17 论科教兴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8 论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9 浅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
20 实行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1 论社会主义本质
22 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3 整顿市场秩序、加快经济发展
24 试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5 西部区域经济结构化问题浅探
26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27 试论市场的功能与局限
28 试论反不正当竞争的作用
29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
30 国企改革中的难点及对策初探
31 浅谈改革中的地租理论
32 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33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4 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理解
35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6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37 试析“三权分立”的本持
38 如何加强我国人民代表制度的建设
39 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40 试析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的特点
41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主权思想提出及其意义
42 法治原则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
43 西方普选制的意义和作用
44 议会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45 试析当代政府职能发展趋向
46 试析地方政府职能的扩大及其原因
47 思想政治课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48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4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50 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助力和突破口
51 思想政治课疑问题的思维障碍与教学对策
52 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4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设想
55 组织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56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57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导入艺术
58 试谈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本质
59 试率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60 素质教育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6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62 试论启发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63 “一国两制”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64 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65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
66 分权制衡原则的理论及其实践
67 英美三权分立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68 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关系研究
69 当代中国反腐败方略研究
70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71 浅析政党制度的功能和我国政党制度的作用
72 浅析联合国在21世纪的作用
73 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论析
74 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75 浅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76 论中美经贸关系
77 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
78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的影响
79 “9•11”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80 主权原则再认识
8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82 中国与APEC
83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评析
84 试论中国的国际地位
85 试论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
86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87 试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88 毛泽东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评析
89 国际关系中人权与主权的相互关系
90 美国对台军售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91 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92 如何理解政治的本质
93 《共·产party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94 试述国家职能的发展与演变
95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6 新民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比较论
97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98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启示
9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理论创新
100 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向认识发展
101 建国初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
103 论毛泽东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10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105 论邓小平的伟大品质
106 论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107 论邓小平的国情观
108 “解放思想”与“与时俱进”
109 试论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命运的关系
110 试论党的建设与党的宗旨的关系
111 试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
112 试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开放思想
113 “三个代表”思想溯源
114 论江泽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发展
115 我校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116 浅谈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117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18 试论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
119 试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120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21 “一国两制”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22 陈独秀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23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待资本主义政策考
124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分析
12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party土地政策之比较
126 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127 两部中华民国宪法比较分析
128 邓小平的民主政治观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前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关于中国革命路程的探讨
130 中共八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31 中国共·产party与教条主义的斗争考略
13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评析
133 中国共·产party“民主联合政府”主张评析
134 中国共·产party关于现代化的思想
135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反腐败思想综述
136 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137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研究
138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party集体智慧的结晶
139 论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
140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141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142 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party集体智慧的结晶
143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144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研究
145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46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47 论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
148 论毛泽东的人民观
149 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观
150 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51 论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152 论毛泽东理论创新的特点
153 论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
154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述论
155 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思考
156 论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主要途径
157 论“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158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59 论教育创新
160 新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161 论“科教兴国”
162 论“三个代表”
16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64 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5 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166 论“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167 论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
168 试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
16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70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171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72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173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74 浅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17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176 浅谈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177 浅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78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79 浅谈正确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180 恽代英论思想政治工作
181 恽代英论青年道德修养
182 恽代英哲学思想试探
183 恽代英教育思想试探
184 恽代英经济思想试探
185 恽代英政治思想试探
186 董必武法制思想探试
187 董必武统一战线思想试探
188 董必武的教育思想
189 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分析
190 浅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191 科教兴国战略中人才配置的效率与对策
192 试论社区卫生服务的产业化趋势
193 培养休闲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194 论网络文化传播的规范与规制重建
195 电脑网络与网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196 对当代高新技术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197 基因技术的两重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98 对××地区农业现代化战略决策的思考
199 对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考
200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01 试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202 科学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203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204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命脉
205 科技创新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206 科技兴国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207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探讨
208 论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209 强化科学意识、反对伪科学
210 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211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12 技术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213 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214 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215 对我国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
216 对我国材料工业的一点思考
217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18 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219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220 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21 略论对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222 试论政府信用
223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4 论政府决策的制度化
225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26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227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2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30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31 试论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32 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33 试论信念产业发展的趋势
234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235 试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36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哲学反思
237 试论全球问题解决的途径
238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现代化
239 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结构变革
240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241 建立技术市场的重要意义
242 试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新
243 试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244 试论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245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46 从人工自然发展的两重性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247 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248 对××环境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249 关于西部大开发长期性的思考
250 中国的全球性问题:困境与出路
251 试论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
252 从××科学家的成长看创新精神的培养
253 从××科学家的成长看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
254 从××科学发展看直觉思维方法的特点及意义
255 从××发现史看类比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56 浅析发明创造的一般途径与方法
257 关于××技术发展的社会思考
258 试析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259 先秦儒家人性思想浅探
260 浅释老子的“道”
261 浅论道家的人生观
262 浅论孔子的义利观
263 浅谈《周易》中辩证法思想
264 简论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265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探缘
266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初探
267 浅论先秦时期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
268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初探
269 试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270 试析次协调思维的认识论功能
271 浅谈系统思维
272 历时分析法与共时分析法
273 辩证思维与改革分析法
274 辩证思维与改革开放
275 论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276 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的方法论价值
277 论教育创新
278 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
279 浅谈政策与法律
280 改革与完善我国民主集中制决策方式
281 试论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282 论政策合法化
283 试论政策制定模式
284 论政策执行的一般手段
285 论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86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287 论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加强与完善
288 政策价值观与政策选择
289 论政策决策的理性
290 论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291 论政策决策的民主化
292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
293 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94 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
295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
296 中学生爱国意识、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
297 对中学生进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意义及培养对策
298 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探讨
299 对中学生留学国外的思考
300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301 对传统道德的再认识
30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30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30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
30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道德建设
30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建设
307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道德建设
30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建设
309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310 城镇职业再就业问题探索
311 论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312 论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13 论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314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315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316 论社会监督对于廉政建设的意义
317 论传统观念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18 中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319 农村民主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20 论道德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321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改革方案探索
322 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323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324 浅析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325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326 新形势下的基层民主建设
327 试论美国新军画革命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影响
328 当代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的探讨
329 当前民族主义的新特点
330 论领导的本质
331 论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的重要意义
33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分析
333 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34 论社会理想的合理建构及其当代意义
335 论“三个代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336 论人的价值在于贡献
337 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338 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质及其实现途径
339 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40 论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
341 当前政府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34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治国”战略及其意义
343 论“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344 当前学术腐败的根源及对策探析
345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346 论“三个代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347 论“三个代表”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48 论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时代意义
349 加入“WTO”与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350 论加入“WTO”对中国管理哲学的挑战
351 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哲学的挑战
352 论经济全球化与思维模式的更新
353 论网络时代的中国伦理道德的重建
354 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哲学问题
355 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 人格教育
356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357 论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几个哲学问题
358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359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360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61 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362 论中小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
363 论开放式教育
364 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365 论学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66 论先进文化的内涵
367 论建立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368 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侵略
369 论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70 论哲学的时代性
371 论哲学的世界性
372 “全球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变化
37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74 论人的本质
375 论社会进步的实质
376 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77 论社会规律的特点
37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个性的发展
379 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80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化途径
381 论权力腐败的根源及其根治
382 论人本管理
383 论市场经济中的计划
384 论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385 转型时期的宗教与乡村建设
386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的探讨
387 论法制和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角色
388 论集体腐败与对策
389 谈农村税费改革
390 论市场诚信及其机制建设
391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392 谈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对策
393 谈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394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出路
395 谈地方保护主义与对策
396 大、中、小学德育运行机制研究
397 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398 弱式群体及思想政治教育
399 富裕群体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
400 经济全球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40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探讨
402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403 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
404 论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405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建设
406 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德育改革
407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和作用
40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
409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10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
411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途径
412 进入WTO后的政府职能转变初探
413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能力扩张问题初探
414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因素分析
415 改善城市就业状况的政府行为初探
416 政府行政权力合法性与防治行政权力腐败研究
4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控制
418 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体制发展趋势研究
419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企改革
420 社会转形与行政价值观念的转变
421 行政决策科学化问题初探
422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
423 行政监督机制的现状与发展
424 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425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426 立法监督对防治腐败的作用分析
427 司法独立与司法监督
428 政策制定与行政立法
429 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
430 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431 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432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433 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434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现代化
435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整合
436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设置
437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438 论美育的道德塑造功能
439 当代农民思想政治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
440 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441 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领域
442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及成因分析
443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德育启示
444 析青少年的思想状况
445 论德育过程
446 析大学的上网动机
447 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及其对策
448 论学术素质的培养
449 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450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里的村民自治
451 有效政府的制度建构
452 析高校德育内容的演变
453 评哈耶党与罗尔斯的正义观
454 邓小平论干部培养
455 “三个代表”与德育目标
456 政府行为的程序设计
457 网络德育的思考
458 论社会公正
459 论市场经济中的有序竞争
460 论竞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61 市场经济与诚信
462 论德治的作用
463 论德治与法治的互补
464 论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465 ××地区返贫问题
466 ××地区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467 入世背景下的我国生活方式变化与思考
468 网络虚拟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
469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思考
470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471 当前我国老龄化的现状与思考
472 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
473 论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
474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及其相互关系
475 论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必要性
476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477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478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向
479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新思考
480 试论大(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81 学生德育新载体研究
482 新时期高校团组织地位作用和再认识
48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484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
485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优良传统
486 学生工作中激励问题探讨
487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特点及对策
488 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89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490 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入学教育研究
491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92 农村干群关系概念及对策研究
493 村镇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494 外出务工农民价值观研究
495 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496 中国人口问题的新特点
497 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思考
498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49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
500 网络对城镇青少年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思考
501 小城镇建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
502 试论我国社会阶段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503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504 论家庭在人的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05 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506 家庭教育功能现析
507 新时期我国农民分化与重组的新特点
508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509 应重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10 我国家庭的养老功能论析
511 青年社会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512 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513 网络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514 “三个代表”思想与“四有”新人的培养
515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群体的现状与思考
516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群体与社会稳定
517 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思考
518 当前我国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
519 弱式群体与社会稳定
520 我国城镇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
521 弱式群体与社会保障问题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