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党课下载> 正文

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范文四篇

京叶文秘网 发表于2023-04-04 18:00:06 本文已影响

开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i fàng,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4篇

【篇一】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征文:2010改革开放演讲稿

改革开放征文:2010改革开放演说稿当您在工作之余,闲瑕之时,与朋友、家人一起徜徉在我们漂亮的都市,畅游在一座座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花园里,您一定会醉心于周围如诗如画的美景吧?您看,文明小区、广场雕塑、音乐喷泉、奇特般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四通八达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群、入夜的霓虹,亮出了这座现代化新城的丰姿;萋萋芳草、锦簇花团、翱翔白鸽则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滨江小城的青春与活力。凌空跨彩虹,广厦千万间,
改革开放征文:2010改革开放演说稿
当您在工作之余,闲瑕之时,与朋友、家人一起徜徉在我们漂亮的都市,畅游在一座座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花园里,您一定会醉心于周围如诗如画的美景吧?您看,文明小区、广场雕塑、音乐喷泉、奇特般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四通八达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群、入夜的霓虹,亮出了这座现代化新城的丰姿;萋萋芳草、锦簇花团、翱翔白鸽则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滨江小城的青春与活力。凌空跨彩虹,广厦千万间,楼宇展新姿,绿色满新城,老街弹新韵,江畔景致新
日新月异的*,正一步步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设施配套、治理有序、环境优美的滨江旅游都市目标迈进。几年来,县城区建成面积从3.5平方公里扩展到7.67平方公里,田坝新街、坝尾槽迎宾大道、高滩新区重庆路一条条大道展新姿;高滩新区、盐丰小区一幢幢拆迁安置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福园、紫荆豪园、金沙时代一具个商住小区星罗棋布拔地而起;高滩新区、坝尾槽新区一片片新区开辟热火朝天。
作为一名一般的都市建设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备感欣慰和自豪。正如我们的健康是由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来守护;正如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由英勇无畏的人民警察来捍卫;朋友们,您周围如诗如画的都市风景,正是由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都市建设和治理者,用他们的双手制造出来的。他们中别仅有建造工程师、工程设计人员、技术治理人员,更有许多奋战在园林、环卫第一线的工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具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集体,为都市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正是他们,发挥先锋榜样作用,把自己的理想、青春、汗水都奉
献给了都市建设事业。

5月5日,成都康骨医院,党组书记、局长*在病床上向全社会作出掷地有声的服务答应。超负荷的运转使他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只能一只撑着腰弯腰行走,可他别顾疼痛,工地上、会议室、办公室、拆迁现场,到处基本上他忙碌的身影。办公楼里,每天第一具到的是他,最后一具下班的依然他。大夫建议必须做手术了,但是,病床上,他内心想的依然工作。快速出院后,5.12地震爆发,他别顾大夫的嘱咐,腰上还缠着一圈圈绷带,他就带领我们深入灾区查看灾情,带头捐款,抗震救灾。
在我们都市建设的大军中,像*如此的都市建设者又何止一具?正是无数个吴德权似的建设者,为和谐美好新*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党员干部杜民四,忘记有多少个今夜无眠通宵达旦?对*的都市建设,他大概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可曾经,他却没有精力爱护好自己的妻子,让妻子一具人风里来雨里去操持家里家外,最终导致意外灾祸落临。但是,他无怨无悔,在都市建设这条雄关漫道上,他走过了多少风霜雨雪还是初衷别改,痴情别移。副局长何湘钟,都市建设差不多融入了他的血液,他说一天别上工地内心就空降降的,我们都忘记他在工地上度过了多少个新春佳节?曹大尧,那个坚毅的汉子,多少次别被群众理解,遭到打骂围攻,人说男儿有泪别轻弹。可暗中里,他也曾流下委屈的泪水,但翌日,你会看到,他仍然镇定自若地浮现在拆迁现场,耐心面对群众,宛然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郑朝芳,那个新来的纪检干部,上班第一天,高滩苏州路拆迁现场,啪的一声,一妇女一口痰正面吐在她脸上,她转过身,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擦洁净,做拆迁户思想工作。高滩新区开辟建设常务副指挥长*,那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你可曾看到他花白的头发?朋友,那别是岁月的痕迹,那分明是点点心血的凝聚。
说别完的故事,道别完的精彩。我们的建设队伍,算是这般满腔热忱、任劳任怨,我们的共产党员,算是如此默默无闻、执着追求。现在的*,高楼大厦多了,道路宽阔了,环境整洁了,都市愈加和谐漂亮。可敬可爱的都市建设者正一如继往的奉献着、坚持着,精心呵护着我们的都市。烈日下,我们的共产党员种下绿树、植下绿草,也种下了万里长江第一港的文明和风尚;风雨中,我们的共产党员清理明沟、疏通暗渠,编织着水清岸绿的梦想;黑夜里,我们的共产党员还坚守在供水泵房里,听着马达的轰鸣声,也宛然听到了清甜的自
来水在千家万户流动;工地上,我们的共产党员正挥汗如雨,构筑心目中最漂亮的都市蓝图。


【篇二】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

文学院 2013213618 吕锡玥

摘要:30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 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的2008年8月,《时代周刊》一篇有关中国报道的结尾,似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之间,但某些时候,那短短一瞬却会在历史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仿佛上百年的苦难、期待、希望、奋斗就为了那一刻的飞扬。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1978~2008年,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和奇迹都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独特的一页。而这一页最华美的段落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本文最主要讨论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变革。

关键词:邓小平 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文: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经过十年“文革”折磨后,人们满心希望开始美好的新生活,经济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但如何为经济建设扫清障碍,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一次大讨论,邓小平于同年11月随即发表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往前看”的讲话,这不仅为全力开展经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人民一直恪守的准则。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经济改革拉开了大幕。

1979年,中国农民以其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1979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按下了手印。所谓大包干就是将土地包产到户、包产到组,这是对人民公社的一种突破,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不出一年的时间,粮食增长率就达到13.6%。这让一向注重实践的邓小平感到欣喜,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1984年10月1日,在庆祝建国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联产承包好”的五辆彩车特别醒目,这就是中国亿万农民心声的生动写照。这一年,全国99%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宣布: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那么,因为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农业的生产快速地发展,那么一方面给我们城市改革提供物质基础,二方面又让我们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有更大的信心。所以,我可以讲农村改革应该讲起来就是我们这30年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就在农村经济改革蓬勃开展的同时,城市里也涌出新的气象。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这是《春天里的故事》里的一段歌词,形象生动的写出经济特区建立后为中国带来的新变化,但在当时并不是一片的赞誉之声。“文革时期”无数青年人走进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当年的知青又回到城市,这对城市就业提出严峻的考验。为解决就业问题,1981年,中央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明确指出:城镇青年就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就在这一年,全国个体户达到261万户,从业人员320万。这是对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次深刻的突破。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人们认为个体经济过于繁荣就会变成资本主义,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做出回答,既保护了当时的个体经济经营者也推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对于经济特区的争论还在继续。对于经济特区,当时有个极端言论“除了红旗,都是资本主义的了。”为此邓小平专门去了深圳。怎么看待“深圳问题”,邓小平一路上都在默默地观察和思考,几天后80岁的邓小平登上了珠海罗三妹山的山顶,当有人建议原路返回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世事如登山,不走回头路,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为特区建设留下这样一段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坚持改革开放的郑重表态。历史证明,党作出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的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时期都起到了探索和示范作用,为中国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丧失活力,经营困难。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到,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这封“松绑”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首都钢铁公司等一批最早开始承包制试点的国有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到1986年国有企业改革又迈出实质性一步,这年的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公有企业破产倒闭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就在当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 企业有了自主权,增强了活力,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也为今后的改革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35个金秋,刚刚进行了五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变化和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用这样的方式向改革的倡导者致敬。

邓小平在国庆庆典上说:“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

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国庆盛典结束二十天后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决定。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个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对这次大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大会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思想的突围带来了实践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闸门逐步打开,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诞生了,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开放的逐步扩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的观念,对成功的渴望正汇聚成一股创业的热潮。柳传志等人就成了这一时期的弄潮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也被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入。1987年,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十年的改革为中国经济插上了翅膀,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险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中国经济的走向提出考验。这是在邓小平掌舵之下的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

面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果敢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表这些意见时,88岁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方,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不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接下来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标志。

八旬老人在掌舵中国十几年后渐渐退居幕后,但他已经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那么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中国经济在党的第三代、第四代到现在第五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直高速发展。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但中国经济一直以巨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文主要参考央视纪录片《复兴之路》 《伟大的历程》

【篇三】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史专题辅导讲稿党课三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X%,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X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X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篇四】改革开放史精品党课讲稿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展讲解词

序厅

欢迎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展,很高兴能为您担任这次讲解任务,首先祝您参观愉快!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序厅,您瞧,两侧是扇面造型的浅浮雕,一边是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边是今天美丽的现代化都市,您可以在对比与呼应中领略到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

这是《孺子牛》雕塑(又名开荒牛):深圳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从一开始就碰到重重困难,特别是盘根错节的旧体制的束缚。开荒牛拉树头的形象代表了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牛身后的树根既代表开荒,又代表困难、障碍和穷根。

序 言

经济特区是作为“试验田”和“窗口”而诞生的,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深圳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史上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您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史》陈列展来解读到这座城市的“根”与“魂”,也可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革。

第一篇 经济特区初创阶段

深圳经济特区在初创阶段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进行城市基本建设的同时,以“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

一、深圳经济特区创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领导就开始考虑如何使中国的经济走出困境的。他们纷纷走出国门,考察学习。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和广东省委领导也频频到宝安调研考察。

这是邓小平访问日本(照片),当时他感慨地说:“我们落后了二十年。”

这是邓小平访问美国(照片)、谷牧率团考察西欧(照片)、习仲勋到宝安县调研(照片)。

这是1978年10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文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它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性会议。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报章)

试办出口商品基地:1979年,在深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年。1月23日,广东省委作出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发展对外贸易。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报告。3月5日,国务院批准深圳市正式成立。

这是《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设立深圳、珠海市的批复》(文件)

这是邓小平和叶剑英在交谈(影视)

(二)邓小平倡办经济特区

邓小平与谷牧商谈创办经济特区(照片):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广东省委领导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和创办“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了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汇报后,十分赞同,指出:“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办特区,建立中国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从此开始诞生。随后邓小平在会上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省的要求——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

这是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件),它正式提出“试办出口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文件)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既要(文件)。

(三)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979年,广东省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广东建立经济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这是“经济特区”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这是叶剑英主持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照片)。

这是江泽民作说明(照片)

这是建立特区管理线(照片)

这是《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文件)

二、初创时期的城市建设

1979年深圳建市后首先进行了蛇口工业区的开发。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又首先进行了罗湖的开发。当时建设深圳的主要是两万多基建工程兵和来自全国的几十万建设者。经过数年奋战,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被喻为崛起的“一夜城”,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

(一)制订总体规划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前提。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实物):它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总体规划。

(二)蛇口开山炮

照片及多幕投影: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蛇口半岛虎崖山下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而炸山填海的开山炮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李先念在地图上画圈并作重要批示(照片、油画): 1979年1月6日,交通部联合广东省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在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 1月31日,李先念副主席、谷牧副总理召见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仔细听取了袁庚的汇报,李先念随即在袁庚带去的香港地图蛇口所在的南头半岛划了一个圈,并说:“给你们一块地可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吧。”随后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这是谷牧和江泽民考察蛇口、今日蛇口(照片)

这是叶剑英“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实物)

(三)罗湖开发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选择罗湖作为开发战略重点,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不到一年时间,就搬掉罗湖山,填高了地势低洼的罗湖区。到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了60多幢18层以上高层楼宇,成为深圳著名的商业中心区。

这是开发前的罗湖、这是今日罗湖(照片)

(四)“拓荒牛”艰苦创业

深圳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用勤劳、汗水,甚至生命为特区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人们形象地称呼他们为“拓荒牛”。他们中有敢闯敢试、富于智慧和胆识的领导者,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打工者,有不畏艰辛和磨难、英勇善战、苦中作乐的基建工程兵。

(这是叶剑英和是领导班子,这是市长梁湘,优秀共产党员舒成友、高级工程师利汉清、白手起家的深茂水泥厂厂长柯洪谋、基建工程兵乘火车开进深圳)。

打工仔雕塑:打工仔、打工妹同样是可亲、可敬的人,他们活得平凡而真实,艰辛而执着,正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深圳的建设大业。深圳的打工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万人发展到90年代的数百万人。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改革开放